自由潛水專業用語介紹

在台灣逐漸盛行的自由潛水運動,讓許多人開始想報名證照課程,欲更進一步了解這項運動。而在這網路發達的時代,大家更擅於在google關鍵字搜尋自由潛水相關資料,只是有時候在閱讀資料時,會對一些專有名詞不太理解。

接下來,我們為大家整理出一些自由潛水專業名詞,包含比賽項目、平衡耳壓方式、自由潛水裝備等等的介紹,讓大家對於這些詞能夠有基礎的了解。

 

【自由潛水專業用語介紹】

[ 項目 ]

1.靜態閉氣(STA):呼吸道朝下進入水中閉氣。(比賽:泳池項目)

2.動態平潛(DYN):閉氣在水下水平游動的最大距離。(比賽:泳池項目)

3.恆重下潛(CWT):使用相同重量下潛及上升。只能在轉身時抓一次繩子。

4.攀繩下潛(FIM):拉繩下潛及上升,可作為恆重下潛前的暖身。利於初學者練習平壓。(比賽時不穿蛙鞋)

5.可變重下潛(VWT):使用配重或其他器具下潛,上升時移除配重,踢蛙鞋、拉繩。

6.無限制下潛(NLT):使用配重或其他器具下潛,上升時使用浮力帶或其他浮力裝置。安全考量,目前已從比賽項目中移除。

 

[ 常見名詞 ]

1.潛伴

廣義為一同潛水的夥伴。但基於安全上的考量,「潛伴」更應該具備自由潛水相關觀念與知識,可以知道彼此在進行什麼樣的活動,並且應於每一趟下潛前互相溝通好,此趟潛水的下潛深度、時間、匯合深度等,並在其中一人下潛時,專注地在水面觀看著且同時調節呼吸,以備意外發生時,能及時進行救援。

2.呼吸反應

因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,達到特定濃度促使橫隔膜抽動。

3.超呼吸(過度換氣)

無法儲存更多氧氣&降低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。造成心跳加速、提高新陳代謝。

危險性:降低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,進而延遲呼吸反應,當潛水員沒有強烈的呼吸渴望反應,極易超越自身極限,觸及缺氧昏迷。

症狀:頭暈頭痛、嘴巴麻木、手部痲痹、四肢末端刺痛感、口中有金屬味。

當你發覺這些症狀時,請恢復正常呼吸,並停止下潛,直到症狀消失為止。

4.LMC運動能力喪失

也被稱為「森巴」,是一種因氧氣濃度過低的缺氧症狀。潛水員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發生LMC。

症狀:一連串肌肉抽蓄,也可能伴隨著意識不清及無反應。通常只出現幾秒鐘,也可能導致BO。

發生LMC/BO之後,需立即中止當天的潛水活動。

5.BO黑視昏迷症

因身體缺氧而造成的意識喪失。腦部功能自動關閉,潛水員失去意識。從BO恢復後,潛水員可能出現短暫失憶,不記得剛剛發生的事情。

發生LMC/BO之後,需立即中止當天的潛水活動。

 

[ 平壓方式 ]

1.耳朵:
Valsava閥式:又稱捏鼻吐氣法,多數水肺潛水員使用的平衡耳壓方法。缺點:需耗費較大力氣,不易放鬆,於大氣壓的深度下容易壓迫胸腔、肺部造成擠壓傷。

Frenzel法蘭索:多數自由潛水員用於20~30M以上深度,主要使用口腔局部肌肉,較易放鬆、省力。

BTV免手平壓:無需捏住鼻子,僅靠拉扯面部、口腔肌肉即可打開耳咽管進行平壓,多為天生控制肌肉靈敏者。

2.面鏡:從鼻子輕微吐氣到面鏡中。

3.鼻竇:鼻竇通常隨著耳朵平壓而自動平壓。

 

[ 常見裝備 ]

1.配重+配重帶:佩戴於髖骨上,小塊配重降低水阻。快速拆卸、緊密貼身,方便調節重量。

2.頸配:佩戴於頸部,利於平衡肺部浮力,讓freediver在進行泳池項目時,更能達到水平狀態的中性浮力。下潛較大深度於自由落體(freefall)階段,改善身體流線型和幫助身體垂直。缺點:不方便調節重量。

3.呼吸管:用於水面上呼吸、方便觀看潛伴。下潛前需將呼吸管從口中移除,降低風險、避免嗆水!

4.安全繫繩:繫於下潛繩與潛水員上,避免下潛時迷失方向,須有快拆裝置。

5.浮球:助於水面休息,可放置下潛繩&水壺等物品。利於船隻知道有潛水員、固定位置,避免被洋流飄走。

6.下潛繩:用於固定浮球位置,同時也是攀繩下潛時所使用的繩子,利於暖身與練習平衡耳壓。

7.自由潛水面鏡:低容積,彈性好。透明鏡面利於潛伴觀察潛水員的眼神。

8.長蛙(雙蹼):塑膠、玻璃纖維、碳纖維。

9.單蹼:比雙蹼更有力量,行動較為不便,需要花較多時間練習使用。

10.防寒衣:量身定做最為理想,較能貼身保暖。無拉鏈,減少海水進入機會。易損壞、材質脆弱。

Messenger icon
Send message via your Messenger App